首页 » 电影 » 众神与将军
众神与将军

众神与将军

HD
类型:电影 剧情 动作 历史 战争
导演: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地区:美国
年代:2003
主演:罗伯特·杜瓦尔 杰夫·丹尼尔斯 史蒂芬·朗 杰瑞米·伦敦
剧情:《众神与将军》(GodsandGenerals..展开
剧情:《众神与将军》(Godsand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展开
剧情:{if:"《众神与将军》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京虎子的《美国逸事——内战》这帖子以后才看的,那个帖子里有人推荐了这部片子,我一开始不是很想看,因为听说全长200多分钟,的确很让人头大,后来我看的时候,也真的很头大,这帮演员演电影话剧味太浓,跟90年代初的中国电视剧有的一拼,而且这200多分钟里有不少段落我是跳着看的,很多祈祷词,我都不看了。这部片子虽然有点拖沓,具有典型的美国式新教说教气味,但是仍然出众的表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水平和南北战争的史实细节,这片子最大的好处是十分尊重历史,特别是对前膛枪时代“排队枪毙”战术的表现,也包括那些我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祈祷词(美国南方直到今天还有一大片笃信基督教的“圣经地带”,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更是基督教气息极其浓郁)。当然,我觉得,这片子对历史的观点,最好的地方就在开头,林肯要任命罗伯特••李将军为联邦军总司令,而李将军却谢绝了,为了他的弗吉尼亚故乡,他选择了南方联盟政府,吊诡的是,其实他是个废奴主义者——这里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史实,促成南北战争的直接原因的确是对奴隶制的认识,但是,促使当时人们选择南方或北方的,却往往是对州权的维护(从法理角度)和对家乡的热爱(从感情角度),当然,也有南方人为了废奴主义信念参加了北军。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提到自己的国家,会说“United States are…”,而不是像现在,“United States is…”,因为美国在那个时候,更符合“合众国”这个定义,州拥有比现在更高的州权,那个时代的美国美国很有点邦联的味道,而内战结束了这种政体,美国也拿到了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门票(请把帝国主义理解为一个中性词汇)。这部片子如果要说主人公,应该说是一组群像吧,这组群像里,最突出的无疑是南军名将“石墙”托马斯••杰克逊,石墙是个典型的南方人,热爱家庭,笃信基督,但是,他不认同奴隶制,并不把他的黑人厨师视为奴隶。他的理想,就是希望南方自立,同时也不要奴隶制度(事实上,南北战争后期南方也确实出现了比较强的废奴倾向,组建了黑人连队,可惜晚了)。他在这个片子里面,就是个完美男人的形象,有气概,有本事(打仗打得好),也爱家庭(虽说因为战事紧急就回过一次家,只见了出生不久的女儿一面),但是太完美,往往让我觉得不真实,太高大全了。所以我倒是更喜欢张伯伦上校一点。张伯伦上校,本是缅因州一个大学的教授,因为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自由先于法律和规则的问题而很纠结,最后参加了军队,参军之前有很长一段和他老婆的对话,他的老婆觉得张伯伦是想成名想拿勋章想疯了,但是张伯伦却觉得他自己是对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林肯发布《废奴宣言》以后,北军中也有很多人受不了他们“为了解放黑鬼而战”开了小差,而张伯伦却说道,一个国家里有几十万人没有政治权利,这不正常——他终于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南北战争是由废奴的问题引起的,但是促使人们参战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像南北双方爱尔兰步兵团的那场对战,南军的爱尔兰人就感慨道,难道我们在北方的同胞居然不吸取教训,从英国人那里逃离以后,居然又在这里对抗南方独立的自由权利?殊不知,北方的爱尔兰人参战,也和南军很多人差不多,养家糊口。到了战后,南军只余痛哭,同室操戈之苦,怕是远胜于一些光鲜的教条。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打的原因只有一个,参战原因却多种多样,这仗,打的有点糊涂,不变的,只有一点感情吧,就像那个圣诞节里,北军士兵送给南军卷烟,南军士兵送给北军士兵咖啡那样。使我想起: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众神与将军》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京虎子的《美国逸事——内战》这帖子以后才看的,那个帖子里有人推荐了这部片子,我一开始不是很想看,因为听说全长200多分钟,的确很让人头大,后来我看的时候,也真的很头大,这帮演员演电影话剧味太浓,跟90年代初的中国电视剧有的一拼,而且这200多分钟里有不少段落我是跳着看的,很多祈祷词,我都不看了。这部片子虽然有点拖沓,具有典型的美国式新教说教气味,但是仍然出众的表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水平和南北战争的史实细节,这片子最大的好处是十分尊重历史,特别是对前膛枪时代“排队枪毙”战术的表现,也包括那些我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祈祷词(美国南方直到今天还有一大片笃信基督教的“圣经地带”,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军更是基督教气息极其浓郁)。当然,我觉得,这片子对历史的观点,最好的地方就在开头,林肯要任命罗伯特••李将军为联邦军总司令,而李将军却谢绝了,为了他的弗吉尼亚故乡,他选择了南方联盟政府,吊诡的是,其实他是个废奴主义者——这里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史实,促成南北战争的直接原因的确是对奴隶制的认识,但是,促使当时人们选择南方或北方的,却往往是对州权的维护(从法理角度)和对家乡的热爱(从感情角度),当然,也有南方人为了废奴主义信念参加了北军。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提到自己的国家,会说“United States are…”,而不是像现在,“United States is…”,因为美国在那个时候,更符合“合众国”这个定义,州拥有比现在更高的州权,那个时代的美国美国很有点邦联的味道,而内战结束了这种政体,美国也拿到了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门票(请把帝国主义理解为一个中性词汇)。这部片子如果要说主人公,应该说是一组群像吧,这组群像里,最突出的无疑是南军名将“石墙”托马斯••杰克逊,石墙是个典型的南方人,热爱家庭,笃信基督,但是,他不认同奴隶制,并不把他的黑人厨师视为奴隶。他的理想,就是希望南方自立,同时也不要奴隶制度(事实上,南北战争后期南方也确实出现了比较强的废奴倾向,组建了黑人连队,可惜晚了)。他在这个片子里面,就是个完美男人的形象,有气概,有本事(打仗打得好),也爱家庭(虽说因为战事紧急就回过一次家,只见了出生不久的女儿一面),但是太完美,往往让我觉得不真实,太高大全了。所以我倒是更喜欢张伯伦上校一点。张伯伦上校,本是缅因州一个大学的教授,因为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自由先于法律和规则的问题而很纠结,最后参加了军队,参军之前有很长一段和他老婆的对话,他的老婆觉得张伯伦是想成名想拿勋章想疯了,但是张伯伦却觉得他自己是对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林肯发布《废奴宣言》以后,北军中也有很多人受不了他们“为了解放黑鬼而战”开了小差,而张伯伦却说道,一个国家里有几十万人没有政治权利,这不正常——他终于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南北战争是由废奴的问题引起的,但是促使人们参战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像南北双方爱尔兰步兵团的那场对战,南军的爱尔兰人就感慨道,难道我们在北方的同胞居然不吸取教训,从英国人那里逃离以后,居然又在这里对抗南方独立的自由权利?殊不知,北方的爱尔兰人参战,也和南军很多人差不多,养家糊口。到了战后,南军只余痛哭,同室操戈之苦,怕是远胜于一些光鲜的教条。南方与北方的战争,打的原因只有一个,参战原因却多种多样,这仗,打的有点糊涂,不变的,只有一点感情吧,就像那个圣诞节里,北军士兵送给南军卷烟,南军士兵送给北军士兵咖啡那样。使我想起: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else}《众神与将军》(Godsand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r\n  \r\n  既然是前传,讲述的自然是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南北战争的故事。按照导演兼编剧罗纳德·麦克斯韦尔一贯的风格,少不了对这开始两年的有名战役作一番详尽描述。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剧情,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战役作一些勾勒。\r\n  \r\n  美国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这第一场主要战斗都比较小儿科,双方好像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end if}收起
  • 观看线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