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太宗李芳远
太宗李芳远

太宗李芳远

更新至32集
类型:电视剧 古装
导演:内详
地区:韩国
年代:2021
主演:朱相昱 朴真熙 金英哲 艺智苑
剧情:KBS时隔5年复活大河古装剧《太宗李芳远》。\..展开
剧情:KBS时隔5年复活大河古装剧《太宗李芳远》。\r\n  此剧是正统古装剧,以朝鲜建国为题材,讲述了李芳远建造朝鲜的故事。展开
剧情:{if:"

更新在分割线后

周末一口气看了好几集头都有点昏。朝鲜半岛的民族建构确实不易,娘胎里的先天不足。古代缝中国,近代缝日本,现代缝阿美。同样都是小国,欧洲那一堆民族建构得也没这么辛苦。这是为什么呢?

李朝得国不正,又铁了心崇儒。这是既要又要。然而竟然成了,尊崇忠孝礼义的儒学对李朝国祚500多年可谓居功至伟。然而对于朝鲜人本身是不是好事就难说。西方传教士走进汉阳城时,那一堆负面评论邻居看了都要觉得不好意思。也难怪到今天,日韩网友线上键盘PK,日本人总爱说是日本把现代文明带入了野蛮的朝鲜。这就有点尴尬了……因为客观讲光看文字都能看出来。?

如今朝鲜半岛的四不像民族建构,未必没有历史遗毒的功劳。不尚武则东倚西靠立身不正,不信问问,瑞士山民能打的历史传说至今在阿尔卑斯流传。靠言辞洗脑就可以信服的人多半本身就具备软弱的天赋。

日本史学家评论威化岛回军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此举之所以能得到支持,是因为高丽人本身“卑屈柔懦”,于是一拍即合,这坦诚的隔海剥皮实在引人发噱。跟我国某位异端历史评论家对历史上朝鲜民族的评价其实有点不谋而合。好像二战的时候也是朝鲜兵不如日本兵……

要一个民族承认自己不能打,就像要男人承认自己不举,这实在太为难了点。好在缝到喜欢舞刀弄枪的阿美以后的韩国人已有了长足进步。洛杉矶骚乱中“屋顶上的韩国人”成为连美国人都赞扬的传说。可见缝怂得怂缝勇得勇,缝对了意识形态,对民气风貌的转变还是很关键的。

其实嘛,拥兵自重的豪族凭军事实力拿政权,这本身完全没问题。封建不武勇封什么建,贵什么族?从东到西,庙里的神棍们还养僧兵呢。除了泥腿子农民以外谁都打不过的屑,靠一张礼教大嘴走四方,何德何能配叫封建贵族?可封建这套实用方法,前不能助子孙卧享其成长治久安,后不够政治正确无法为大众民族建构所用。所以郑梦周的脑袋明明都挂过了城墙了还得取下来作后世师表,除了溜还能说什么?

《六龙飞天》里,善竹桥上李芳远对着郑梦周热泪两行。到了这次的大河剧,干脆英文名都成了泪之王。非要往枭雄脑袋上按emotional人设,尬是真的有点尬。不过熬过了第一集开头那段尬到麻的父子戏,后面到目前为止看着还行。

鉴于韩国国内目前近乎魔怔的民族主义浪潮,李芳远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拍的时候剧组一定也战战兢兢,不能要求更多。不过要是对历史没兴趣的人不是很推荐,这历史剧拍得实在很方正。还是大哥说得对,“言必称人民者非奸即盗”。

尽管从剧情来看是该走到尾声了,不过看到32集剧终的끝还是有点愕然,真只有这么短?

NHK的大河剧虽然也是江河日下,不过就算在这几年,集数下40的也没有出现过呢。查了一下16年的《蒋英实》——KBS大河剧停摆前的最后一部更可怜,只有24集。说真的,SBS的金土剧《绿豆花》都比那像大河剧。

《太宗李芳远》作为时隔六年后的回归,平均收视率是9.73%,别说跟巅峰期的《太祖王建》(60%!!)不能相比,跟近十年来最成功的《郑道传》(平均14.35%,最高18.1%)也有差距,甚至目前的数据来看还不如15年的《惩毖录》(10.13%),和16年的《蒋英实》(10.67%)堪称惨淡。

在影片放送期间还发生了不当拍摄导致马匹受伤死亡的虐马丑闻,放送中断了一个月。KBS也遭到杯葛被迫道歉。全片能够拍到杀青真是一波三折。这样的成绩这样的过程,估计KBS上层也很难满意。要是文化部不帮帮忙,到底明年会不会继续投资往下拍还是个问号。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剧本身的问题。固然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看大河剧是大势所趋,但真的是讨厌历史剧吗?

架空历史剧《权力的游戏》火遍全球也是这十年里的事。但就是这么火的权游,最后一季收官翻车,该砸还是砸,而且是爱之深责之切。导致这种局面的两位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魏斯遭遇恶评如潮一起被拉入很多影迷的黑名单。观众是很简单的,好看就捧,不好看就砸。题材是其次的,固然各人有其口味,有的人爱看历史剧有的人不爱看,但我相信只要剧本够好,那么剧可以反过来影响观众的取舍。让观众望而却步的不是剧种而是糟糕的剧本本身。

《郑道传》的剧本之优秀,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和历史叙述的差异,在北韩都受到观众的追捧。

而以此为标准来讲,《太宗》一剧很难说得上令人满意。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立意

开始写一篇文章,或者画一幅画,风格和概念在起稿前就该确定下来。用轻浮俏皮的文风写悼唁函,用赛璐璐风格给写意山水填色,都会让人觉得不妥。这种不妥不以实操手法优劣为转移,因为从一开始就用错了。

看《太宗》第一集时我就对开场的父子戏有违和感,为什么以杀性重著名被戏称为킬방원的太宗,是以哭哭啼啼的形象出现的。然后去找英文字幕时发现这剧的英文标题居然直接就是The King of Tears,感觉不大对劲啊。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种不对劲感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增加了。直白来说,哭归哭,恶事您可一件没少做呀?

所以眼泪的意义是什么呢?大河剧不得不少的“正能量”吗?在大河剧里,就算是坏人作了坏事,也是有忏悔心呢,这种强行说教毫无说服力。

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强行说教能骗住谁呢?在剧中,凡是芳远要行恶事了,就拿出了百姓的招牌。在《郑道传》中,郑道传说自己要为百姓创立一个新国家,这个说法能站得稳,背后是郑道传在流放期间在民间看到的亲身经历的民众之疾苦。这个过程很完整,角色发展有头有尾有说服力。但在《太宗》这剧里,老爹就是大将军的李芳远,有一分钟跟草根民众接触过吗?百姓在这剧中是一个苍白的抽象的概念,推动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动力不全部都是争权夺利吗?只有需要讲大道理了,要出师有名,要用名分压人了,才会拿出“为民”的大帽子。这样作根本不可能引起身为普通民众的大部分观众的同理心,只会觉得这些满口百姓的家伙,跟选举时什么都答应,选举后什么都不认的政客一样虚伪讨厌。

伪君子比真恶人还叫人烦,《太宗》一剧塑造了一个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流着眼泪杀人全家的李芳远,这种人设会有角色魅力吗?

立意如此,又何须对观众的反应抱太高希望呢?

角色塑造集体大失败

在一部成功的大河剧里,群像中每个重要角色都是充满魅力的。看《郑道传》时,就算是大奸臣李仁任去世我都会惋惜和感叹。看《太宗》时则反过来,简直没有一个角色是讨人喜欢的。闵氏家门遭难时,我一边磕瓜子一边想,贵府无论在高丽王氏手里,还是在李成桂手里都不至于落到如此凄惨下场。芳远不是贵府全力扶持上位的吗?有句老话怎么说的?Karma is a bitch.自己选的路硬着头皮也要走完,干嘛要哭天抢地呢?种下什么因就要收什么果,当初就是抱着自私的目的去争权夺利,被权力反噬又哭哭啼啼像什么样。这不哭还好,头掉了逼格还在,一哭连角色魅力都哭掉了。啧啧

剧情太赶,全篇流水账

要在32集里要把丽末鲜初爆炸式迭出的众多历史事件全部塞进去,大概就像过去往春运的火车里塞乘客一样艰难。

全剧突出一个赶字,什么都很赶。历史人物们上场打卡念台词领盒饭一条龙跟流水线一样高效。可问题是这又不是装配手机,是演戏啊。这样流水线运作,怎么可能让观众对角色产生感情。还没培养起好恶呢,角色已经谢幕了。除了主角夫妻俩,其余大部分角色都因为剧情太不完整而面目模糊,甚至出现了人设割裂OOC的现象。

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连丹心歌都被省略了的《太宗》,拍哭戏却非常有耐心。王后闵氏的两场哭戏,葬儿哭丧和拍门救弟,那哭戏的时长令人咋舌。在观看时我几度产生了WTF感,“卧槽,怎么还在哭”,“怎么还没哭完”,“到底要哭多久啊”,“让演员哭嚎那么久不太人道了吧”。

该细化的剧情细化不细化,不该拖的戏硬拖。这是典型的轻重错置,这个锅总不该给编剧该给导演了吧?

杀星李芳远明明是个很好的题材,其实在之前许多作品中,出现过许多版本的李芳远。无论是《郑道传》里的安在模,还是《我的王国》的张赫,乃至《六龙飞天》的刘亚仁,都是很不错的改编。高分真题卷子作了一堆,结果在大考时却交出了这样不伦不类的答案,真是叫人遗憾。

为什么明明不是伟光正的材料,还非要拗出正能量的形状?

有人格魅力的奸雄一抓一大把,有什么不能拍的。想象塑造一个屠完徐州的曹操哭着说“我也不想的,都是陶谦逼我的”,这是多么令人倒胃口啊?在《火凤燎原》里,郭嘉笑着阐述老子就是玩黑暗兵法,哥们儿就是要屠一城降十城,不是让黑化也变成了经典吗?

为了证明邪不胜正,人间自有真情在,非要牛头不对马嘴地正义魔改,会有怎样的效果,在不够正能量就不过审的国产影片中我们见的还少吗?

《太宗李芳远》的回归目前来看,个人认为是算不得成功的尝试。但作为历史剧爱好者,还是希望KBS的传统能够延续吧。

"<>""}

更新在分割线后

周末一口气看了好几集头都有点昏。朝鲜半岛的民族建构确实不易,娘胎里的先天不足。古代缝中国,近代缝日本,现代缝阿美。同样都是小国,欧洲那一堆民族建构得也没这么辛苦。这是为什么呢?

李朝得国不正,又铁了心崇儒。这是既要又要。然而竟然成了,尊崇忠孝礼义的儒学对李朝国祚500多年可谓居功至伟。然而对于朝鲜人本身是不是好事就难说。西方传教士走进汉阳城时,那一堆负面评论邻居看了都要觉得不好意思。也难怪到今天,日韩网友线上键盘PK,日本人总爱说是日本把现代文明带入了野蛮的朝鲜。这就有点尴尬了……因为客观讲光看文字都能看出来。?

如今朝鲜半岛的四不像民族建构,未必没有历史遗毒的功劳。不尚武则东倚西靠立身不正,不信问问,瑞士山民能打的历史传说至今在阿尔卑斯流传。靠言辞洗脑就可以信服的人多半本身就具备软弱的天赋。

日本史学家评论威化岛回军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此举之所以能得到支持,是因为高丽人本身“卑屈柔懦”,于是一拍即合,这坦诚的隔海剥皮实在引人发噱。跟我国某位异端历史评论家对历史上朝鲜民族的评价其实有点不谋而合。好像二战的时候也是朝鲜兵不如日本兵……

要一个民族承认自己不能打,就像要男人承认自己不举,这实在太为难了点。好在缝到喜欢舞刀弄枪的阿美以后的韩国人已有了长足进步。洛杉矶骚乱中“屋顶上的韩国人”成为连美国人都赞扬的传说。可见缝怂得怂缝勇得勇,缝对了意识形态,对民气风貌的转变还是很关键的。

其实嘛,拥兵自重的豪族凭军事实力拿政权,这本身完全没问题。封建不武勇封什么建,贵什么族?从东到西,庙里的神棍们还养僧兵呢。除了泥腿子农民以外谁都打不过的屑,靠一张礼教大嘴走四方,何德何能配叫封建贵族?可封建这套实用方法,前不能助子孙卧享其成长治久安,后不够政治正确无法为大众民族建构所用。所以郑梦周的脑袋明明都挂过了城墙了还得取下来作后世师表,除了溜还能说什么?

《六龙飞天》里,善竹桥上李芳远对着郑梦周热泪两行。到了这次的大河剧,干脆英文名都成了泪之王。非要往枭雄脑袋上按emotional人设,尬是真的有点尬。不过熬过了第一集开头那段尬到麻的父子戏,后面到目前为止看着还行。

鉴于韩国国内目前近乎魔怔的民族主义浪潮,李芳远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拍的时候剧组一定也战战兢兢,不能要求更多。不过要是对历史没兴趣的人不是很推荐,这历史剧拍得实在很方正。还是大哥说得对,“言必称人民者非奸即盗”。

尽管从剧情来看是该走到尾声了,不过看到32集剧终的끝还是有点愕然,真只有这么短?

NHK的大河剧虽然也是江河日下,不过就算在这几年,集数下40的也没有出现过呢。查了一下16年的《蒋英实》——KBS大河剧停摆前的最后一部更可怜,只有24集。说真的,SBS的金土剧《绿豆花》都比那像大河剧。

《太宗李芳远》作为时隔六年后的回归,平均收视率是9.73%,别说跟巅峰期的《太祖王建》(60%!!)不能相比,跟近十年来最成功的《郑道传》(平均14.35%,最高18.1%)也有差距,甚至目前的数据来看还不如15年的《惩毖录》(10.13%),和16年的《蒋英实》(10.67%)堪称惨淡。

在影片放送期间还发生了不当拍摄导致马匹受伤死亡的虐马丑闻,放送中断了一个月。KBS也遭到杯葛被迫道歉。全片能够拍到杀青真是一波三折。这样的成绩这样的过程,估计KBS上层也很难满意。要是文化部不帮帮忙,到底明年会不会继续投资往下拍还是个问号。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剧本身的问题。固然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看大河剧是大势所趋,但真的是讨厌历史剧吗?

架空历史剧《权力的游戏》火遍全球也是这十年里的事。但就是这么火的权游,最后一季收官翻车,该砸还是砸,而且是爱之深责之切。导致这种局面的两位编剧大卫·贝尼奥夫和D·B·魏斯遭遇恶评如潮一起被拉入很多影迷的黑名单。观众是很简单的,好看就捧,不好看就砸。题材是其次的,固然各人有其口味,有的人爱看历史剧有的人不爱看,但我相信只要剧本够好,那么剧可以反过来影响观众的取舍。让观众望而却步的不是剧种而是糟糕的剧本本身。

《郑道传》的剧本之优秀,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和历史叙述的差异,在北韩都受到观众的追捧。

而以此为标准来讲,《太宗》一剧很难说得上令人满意。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立意

开始写一篇文章,或者画一幅画,风格和概念在起稿前就该确定下来。用轻浮俏皮的文风写悼唁函,用赛璐璐风格给写意山水填色,都会让人觉得不妥。这种不妥不以实操手法优劣为转移,因为从一开始就用错了。

看《太宗》第一集时我就对开场的父子戏有违和感,为什么以杀性重著名被戏称为킬방원的太宗,是以哭哭啼啼的形象出现的。然后去找英文字幕时发现这剧的英文标题居然直接就是The King of Tears,感觉不大对劲啊。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种不对劲感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增加了。直白来说,哭归哭,恶事您可一件没少做呀?

所以眼泪的意义是什么呢?大河剧不得不少的“正能量”吗?在大河剧里,就算是坏人作了坏事,也是有忏悔心呢,这种强行说教毫无说服力。

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强行说教能骗住谁呢?在剧中,凡是芳远要行恶事了,就拿出了百姓的招牌。在《郑道传》中,郑道传说自己要为百姓创立一个新国家,这个说法能站得稳,背后是郑道传在流放期间在民间看到的亲身经历的民众之疾苦。这个过程很完整,角色发展有头有尾有说服力。但在《太宗》这剧里,老爹就是大将军的李芳远,有一分钟跟草根民众接触过吗?百姓在这剧中是一个苍白的抽象的概念,推动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动力不全部都是争权夺利吗?只有需要讲大道理了,要出师有名,要用名分压人了,才会拿出“为民”的大帽子。这样作根本不可能引起身为普通民众的大部分观众的同理心,只会觉得这些满口百姓的家伙,跟选举时什么都答应,选举后什么都不认的政客一样虚伪讨厌。

伪君子比真恶人还叫人烦,《太宗》一剧塑造了一个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流着眼泪杀人全家的李芳远,这种人设会有角色魅力吗?

立意如此,又何须对观众的反应抱太高希望呢?

角色塑造集体大失败

在一部成功的大河剧里,群像中每个重要角色都是充满魅力的。看《郑道传》时,就算是大奸臣李仁任去世我都会惋惜和感叹。看《太宗》时则反过来,简直没有一个角色是讨人喜欢的。闵氏家门遭难时,我一边磕瓜子一边想,贵府无论在高丽王氏手里,还是在李成桂手里都不至于落到如此凄惨下场。芳远不是贵府全力扶持上位的吗?有句老话怎么说的?Karma is a bitch.自己选的路硬着头皮也要走完,干嘛要哭天抢地呢?种下什么因就要收什么果,当初就是抱着自私的目的去争权夺利,被权力反噬又哭哭啼啼像什么样。这不哭还好,头掉了逼格还在,一哭连角色魅力都哭掉了。啧啧

剧情太赶,全篇流水账

要在32集里要把丽末鲜初爆炸式迭出的众多历史事件全部塞进去,大概就像过去往春运的火车里塞乘客一样艰难。

全剧突出一个赶字,什么都很赶。历史人物们上场打卡念台词领盒饭一条龙跟流水线一样高效。可问题是这又不是装配手机,是演戏啊。这样流水线运作,怎么可能让观众对角色产生感情。还没培养起好恶呢,角色已经谢幕了。除了主角夫妻俩,其余大部分角色都因为剧情太不完整而面目模糊,甚至出现了人设割裂OOC的现象。

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连丹心歌都被省略了的《太宗》,拍哭戏却非常有耐心。王后闵氏的两场哭戏,葬儿哭丧和拍门救弟,那哭戏的时长令人咋舌。在观看时我几度产生了WTF感,“卧槽,怎么还在哭”,“怎么还没哭完”,“到底要哭多久啊”,“让演员哭嚎那么久不太人道了吧”。

该细化的剧情细化不细化,不该拖的戏硬拖。这是典型的轻重错置,这个锅总不该给编剧该给导演了吧?

杀星李芳远明明是个很好的题材,其实在之前许多作品中,出现过许多版本的李芳远。无论是《郑道传》里的安在模,还是《我的王国》的张赫,乃至《六龙飞天》的刘亚仁,都是很不错的改编。高分真题卷子作了一堆,结果在大考时却交出了这样不伦不类的答案,真是叫人遗憾。

为什么明明不是伟光正的材料,还非要拗出正能量的形状?

有人格魅力的奸雄一抓一大把,有什么不能拍的。想象塑造一个屠完徐州的曹操哭着说“我也不想的,都是陶谦逼我的”,这是多么令人倒胃口啊?在《火凤燎原》里,郭嘉笑着阐述老子就是玩黑暗兵法,哥们儿就是要屠一城降十城,不是让黑化也变成了经典吗?

为了证明邪不胜正,人间自有真情在,非要牛头不对马嘴地正义魔改,会有怎样的效果,在不够正能量就不过审的国产影片中我们见的还少吗?

《太宗李芳远》的回归目前来看,个人认为是算不得成功的尝试。但作为历史剧爱好者,还是希望KBS的传统能够延续吧。

{else}KBS时隔5年复活大河古装剧《太宗李芳远》。\r\n  此剧是正统古装剧,以朝鲜建国为题材,讲述了李芳远建造朝鲜的故事。{end if}收起

  • 观看线路1